您目前的位置: 首页> 招就校友> 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录第六辑】立志如山,行道入水—访86级化工专业 徐颖

人物简介
徐颖,男,1990年毕业于北京工商大学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工学学士;清华大学远程教育计算机专业研究生班结业,国家外国专家局脱产BFT出国人员口语高级班毕业;(BFT:全国出国培训备选人员外语考试)先后在佳木斯商检局、佳木斯检验检疫局、黑龙江检验检疫局工作,是原国家质检总局TBT/SPS评议专家、俄语翻译、信息化专家、国家认监委和认可委实验室评审员,现哈尔滨海关科技处副处长,从事关区科研和实验室工作。
从佳木斯商检局检验员到哈尔滨海关科技处副处长,毕业后的29年里,他没有一刻停止对知识的汲取。逐渐褪去的书生气转化为前行路上的坚定与诚恳,他在不断出现的新问题中找寻出自我的解决方向。从一位默默无闻的工科学士成长到如今兢兢业业的管理者,他总是说: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硕士生,都像从工厂中生产的商品,各有区别,他们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北工商的烙印。
人物特写
人更多情况下是接受选择的
初中升高中全县第一,高中升大学全县第二。在徐颖少年时期的几次重要转折中,他总是能游刃有余的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说,他总是能够以最好的姿态将选择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
提到被选择的经历,他第一个就从填报高考志愿回忆起。当年的估分报志愿模式让原志愿是上海交大的他误打误撞走进了北工商的校园,那年的北工商还是北京轻工学院,也是招收分数比较高的轻工业部属院校。与梦寐以求的校园失之交臂的徐颖,并没有对未来的路感到迷茫,相反,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方向。在纷繁的专业选择上,这次的他,主动挑起了未来之路的选择权。化工系精细化工专业,广于物理生物的接触面与应用面、课程内容的丰富有趣、专业知识与生活对接的成就感让徐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选择。上大学是去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此为指导的徐颖,在大学期间,不仅在本专业上做到了一丝不苟,从初一时期坚持下来的对俄语学习的兴趣,也与日剧增,乃至接下来的人生都从没讲过放弃二字。几十年里,到外地出差,外文书店是他必须光顾的地方,各种俄语书、俄语字典摆满了书架,时代发展的同时,徐颖的学习方法也跟着发展,前些年还在阅读纸质书籍的他,近些年最想感谢的则是互联网,电子科技对他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帮助。1991年取得佳木斯市俄语口译人员资格证书,多次担任出国翻译工作;20022004年两次取得国家外国专家局BFT俄语中级证书;20033-7月,参加国家外国专家局在哈工大举办的脱产BFT出国人员口语高级班学习并以优异成绩结业,以及数十年间翻译、发表的多篇文章、报告,他多方面的自我提升,全部都离不开大学时期的刻苦学习。
印象最深刻的第二次被选择,是1994年突然接到上级任务调职至综合科,接手计算机统计相关工作,对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方面知识的徐颖,这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接受还是不接受,成为了徐颖前行路上的一大难题,组织一声令下,他义无反顾的选择了接受。从此,星期天听课,平时被资料充满,徐颖再次开启了一段大学式学习,计算机要求较好的数学水平,而这对于已经告别大学四年的徐颖来说,如何平衡工作和学习成为了他工作路上新的挑战。挑战也是机遇,生活中的机遇没有一个被他放掉过,甚至包括挑战和问题。一年时间日复一日的学习,终于让徐颖在计算机应用和管理的工作步入正轨,游刃有余,回想起这段时光,徐颖的评价只有五个字疲惫且充实
人更多情况下,是接受选择的,当机遇来临之时,平时的积累与准备就是为你接受选择的铺路石。
被翻烂的“17025”
2009年,突然接到上级通知,他再次义无反顾的来到实验室担任第一任主任。此前,他自离开校门进入商检局以来没有接触一天实验室工作,但是多年来他一直有个心结:我们是检验检疫机构,这也不能检那也不能验,还配叫这个名字吗?不服输的感觉在心中悄然萌动,他很快进入角色,带领一群年轻人开始了一个全新领域的工作。不会就学,不懂就问,他拿出当年考大学的劲头来,一本“17025”(实验室认可准则)都让他翻烂了,各种规则熟练于心。再忙也去听课,再累也要坚持。就这样,在实验室工作的20个月里,他亲手带了一批青年挑起了实验室的重担,出现问题就处理,遇到困难就解决,他从一个外行变成了实验室管理的内行,与全省实验室系统近300人交流、沟通、管理、服务中,他都游刃有余。大学学外语时,他就意识到,要想学好作为一种工具的语言,就必须有兴趣并且持之以恒,早睡早起不贪黑,把全部的精力全部集中给学习。而大学时期对于学习的能力,则延续到了他以后的每一步人生选择、每一个人生挑战中,更是化为了对于工作严格的执行力。  
这本被翻烂的“17025”,代表的不仅仅是那段坚持与刻苦的时光,更是一种徐颖面临人生选择时的态度:适时抓住机遇,直面挑战。
201211月任科技处副处长,分管实验室管理科和设备科,作为原质检总局tbt~sps评议专家,发表几十万字的俄罗斯相关机构的文章,了解系统和俄罗斯周边相关机构实验室状况,参加的上合组织认证认可机制研究获原总局科技兴检三等奖,国家实验室资质认定和认可评审员。在之后,无论是工作的调动还是提升,无论接触的是熟悉的或是全新的领域,徐颖总是用这股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工作挑战,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目标。
如果说“17025”是每个科研人员都需熟悉的一本准则,这本“17025”对于徐颖来说,就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代表。
立志如山行道如水
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如山能坚定,如水能曲达。点开徐颖的微信,就能看到这两列个性签名,这也是他从大学时期就秉承的人生信条。
1989年,国际大环境下,六四事件,北京动乱。有的同学参与进去,有人绝食,有人游行示威,从而耽误了学业。那时正在读大三的徐颖,利用停课间隙到北京图书馆看书,查找馆藏苏联大学化学教材比对学习。他看雷巴科夫的《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他在内心对政治进行着自我消化和理解,但却从不轻易站队,他说政治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对于政治,关心应该正常但不能过度甚至过界。事实证明,那段时间他给自己的沉淀在后来确实派上了很大用场,人学的东西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起作用,所以要坚持学习。
人生中,在30多岁里,都会有一定困惑,人得往前看,得感受和传递正能量。
行路难,多歧路,长风破浪会有时。在工作中,时刻接触选择,所以平时得多积累,多尝试,在做事情的时候认真做都会有收获,徐颖的志在内心中稳固不倒。对于工作后的徐颖,学校和工作最大的不同,即是人际关系。学校无利益瓜葛,工作关系则很微妙,说话做事要注意分寸,工作没有学校时自由,而且职责所在,一环扣一环,自己出了岔子要影响别人,上学就很简单,学习是最重要的。但工作是必须的责任,可以实现自我价值,人要工作几十年,不能让国家白养。
回忆起大学时期,5号楼的116房间,宿舍的八个人相互支撑,在那四年里从未有过矛盾,是实打实的好哥们,工作后他们之间的情谊也并未因为距离而减少半分,偶尔聚会,更多的则是在对方有困难时的援助之手。不同于同学情,自己的焦躁情绪一旦暴露在工作中,就会隐隐恶化一些工作关系,对于这方面,徐颖最大的体会就是,要想快速融入工作环境,就要做到外圆内方、多干活,少说话,多观察,多学习先当学生,后当先生。如水一般曲达,即是如此。
提到母校,徐颖眼中满是柔情,他说,母校带给他的影响,是自己人生之路的奠基。在校时收获了学习知识的技巧,师生方面收获的不仅仅是师生情谊更有一些未来之路的资源,而同学方面,则收获了真诚炙热不可置换的友谊。
北工商的四年时光,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毕业的29年里,只要有机会,他一定会回到母校校园绕上一绕,看看后来的母校是怎么发展的。努力坚持,是徐颖人生路上的总结,更是他想传递给母校万千学子的人生经验,立志如山,行道如水是徐颖秉承的人生信条,也是他最想告诉学弟学妹们的处事之道。母校对于他而言,承载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
愿诚恳育人、桃李满天下,这声最朴素的祝福,却包含着对母校最诚挚的依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