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我院有62人次/团队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术成果、科技竞赛和体育艺术竞赛荣誉。为了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各项比赛以及帮助大家熟悉比赛内容,学院开展青春榜样|竞赛优胜奖学生专访,邀请获奖的同学们进行学习交流以及经验分享,为各位同学答疑解惑,帮助各位同学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以下是本学年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竞赛荣誉的部分优秀学生的经验分享。
Q1:请问大家在参赛前做过哪些准备呢?
欧美玲:我们团队查阅了许多关于智慧农业的资料,然后在团队交流学习中确定了研究的方向并理清了思路,我认为这对于我们团队此次的成功来说至关重要。
许小婷:我们在比赛之前借鉴了一些往年的美赛建模论文,除此之外指导老师也给我们许多开题指导,让我们受益匪浅。
武琦:首先是招募志同道合的队友交流想法并组建参赛团队,之后做好团队的分工及部署以及确定指导老师,其次是要提前了解学习有关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然后就是准备比赛的材料了,观摩一下往届赛事优秀作品,提前了解竞赛规则和赛道分类等等。
Q2:请问大家在比赛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宫克谦:起初我对报名系统操作不熟练,在比赛过程中也曾因为对拿到的题目没有思路而无从下手,但是最后通过和团队成员协商,大家一起去网上搜集了各类资料,并与赛事组工作人员进行协调解决了问题。
许小婷:因为美赛最后论文完成是需要转成英文的,所以建议团队最好是有一个英语相对好一点的同学,这样做起来会顺利一点。在比赛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于模型掌握程度还是比较低,还需要更多的学习,主要也是通过团队协作交流,去理清问题,寻找思路。
陈泽玉:我们团队面临的问题是选择数据的范围,因为题目是属于气候、政策、环境的综合题,所以对不同地区、不同树种所计算的结果都会不一样,因此我们小组讨论了很久,最终决定以北半球某温带季风气候区的森林为例,在没有大型自然灾害的情况下,经过人工管理,在种植树木保护环境和砍伐树木生产木材之间找寻平衡,实现森林效益的最大化。
武琦:我认为最大的困难是这是一个跨专业竞赛,我们是生物专业但是比赛更多的是偏向于人工智能方面。所以我们在组队的时候招募了一位人工智能学院的同学,在竞赛中他负责人工智能方面的内容并且给我们讲解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识,其次是我们在赛道选择上选了智慧农业赛,例如土壤微生物方面的研究,这利于我们将学习的专业知识应用于比赛,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生物和人工智能,也让我们的作品更丰富更独特。
图 刘浩思、谢欢欢团队
第24届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一等奖作品汇报PPT
Q3:请问参加这类比赛需要我们具有怎样的品质或者技能呢?
谢欢欢:参加此类竞赛需要我们有耐心,不怕麻烦。因为很多东西都是我们未曾接触过的,我们需要自己去深入学习。同时我们也要具有刨根问底的精神,善于求索,这样才能将一个项目系统的把握好。
刘浩思:我参加的是这个比赛的智慧农业机器人赛道,现在像生物、化学等科研领域还有农业等都很需要人工智能,所以我们学的这些专业都还是比较适合参加这些比赛的,可以和学人工智能的同学们合作。其他方面只要用心和队友好好合作,共同努力就能够取得好成绩。
Q4:能否结合自己的比赛收获,给予学弟学妹们一些参赛建议?
谢欢欢:通过参加此次比赛我领略到了多学科交叉的魅力。在准备过程中,通过查阅专业文献和资料,学习到了很多未接触过的知识,极大地开阔了自己的视野。
刘浩思:参加这些比赛还是很锻炼能力的,这个比赛不仅需要其他创新创业项目的策划能力,而且还需要掌握项目设计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我以前对机器人接触的并不多,参加这个项目之后,觉得自己的技能和知识面都被拓宽了,很有意义很有帮助。
欧美玲:感觉这个比赛挺有意思的,做出来的成果也会对我们现在的农业状况有很大的帮助,比赛经历也让自己的能力有所提升。给学弟学妹的建议就是要敢去做,不要畏惧这些大赛,努力都会有回报的。
宫克谦:我的建议是如果参加了比赛就好好做,即使没有基础,也不要轻易放弃,只要能认真做,保底有s奖,中途放弃肯定什么都没了,坚持就是胜利。
谢欢欢:对学弟学妹们我想说,我非常鼓励和支持学弟学妹们在课余时间多参加各类竞赛,这不仅仅有利于锻炼自己各方面软实力,也是开阔眼界、学习新知识很好的一个途径。
刘浩思:现在有很多的比赛,很多同学可能都感兴趣但是觉得自己不具备参加或拿奖的能力犹豫而不敢参加,其实不用害怕,只要自己感兴趣那就勇敢的去尝试,在参赛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技能你都会学会的,比赛结束你也能收获很多。另外也要积极和导师联系,与老师多交流,老师也能给你提供很多帮助和机会的。
宫文涛:在享受校园生活的同时,一定要积极参加比赛,多多锻炼自己,并且比赛经历以及获奖对于自己当下以及未来的升学都是有一定的帮助的。
感谢各位同学的分享,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通过他们的经验分享大家都能有所收获,相信大家只要积极实践,终将取得成功。
来源:生活素质部
撰稿:孙静琦
分享到: